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“行走的思政课”实践教学活动
——于雄关博物馆中读懂长城文化的时代密码
为深化思政教育与文化遗产传承的深度融合,10月21日下午,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第二批40余名学子走进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,开展“行走的思政课”实践教学活动。师生们以“文物实证+现场讲解+互动体验”的创新形式,在长城文化的沉浸式学习中感悟历史厚度、传承文明基因,将思政课堂从教室延伸至国家文化地标。
探秘长城文化地标,触摸文明传承脉络
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,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于2025年6月15日正式开馆,是国家一级博物馆,集文物保护、教育科研、文化体验于一体。馆内“世界遗产 民族脊梁——中国长城历史文化陈列展”等常设展厅,通过1.1万余件(套)文物,全景式展现了长城从军事屏障到文明纽带的历史演进。活动伊始,师生在讲解员的引导下,沿“长城起源发展”“军事防御”“营造建筑”三大展陈脉络展开学习。战国瓦当的纹饰、明代神威大将军铁炮的铭文、历代甲胄兵器等展品,生动还原了长城“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”的家国叙事。
沉浸式体验赋能思政教育,让文化传承“活”起来
在互动展区,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形式,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带学生“穿越”至古战场,身临其境感受将士戍边的艰辛;在长城营造体验区,学子们亲手拼接模拟城砖,体会古代工匠“攻坚克难、精益求精”的智慧。思政课教师杨颖表示:“长城不仅是建筑奇迹,更是中华民族团结抗争、守正创新的文化丰碑。我们通过场景化教学,让抽象的文化价值具象化,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与使命担当。”
师生共话长城文化,筑牢青春信仰之基
活动尾声,师生们在“长城文化代代传”主题墙前驻足交流。学生们感慨:“课本中的长城是符号,而此刻触摸到的文物让我真切感受到历史的重量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要将长城文化转化为奋斗动力。”思政课教师程慧结合习近平总书记“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”的指示,进一步阐释长城文化与青年责任的深刻联结:“从抵御外侮的烽火岁月到民族复兴的征程,长城始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团结。我们需以青春之我,守护文化根脉,勇担时代使命。”
以文化育人为主线,拓展思政教育新路径
此次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的重要举措。副院长于兰介绍,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挖掘长城文化、红色资源育人价值,开发“长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“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青年担当”等特色课程,推动思政教育从“知识传授”向“价值引领”升级。
